索尼娅:致力于改变西方人偏见的法国人

cnfrance2017 2018年11月07日 0" 字体
人民网   作者:何蒨

 “法国人是世界上最叛逆的民族,如果你能说服他们,就能说服所有的西方人。”索尼娅用半开玩笑的口气和我说。我认识索尼娅·布雷斯勒(Sonia Bressler)已经有好几年,最初是从朋友那里听说这位曾经三次深入西藏旅行、还出版了两本关于西藏的文集——并且都被翻译成中文——的法国人。索尼娅的梦想和信念之一,就是改变法国人顽固的成见和认知习惯,其中包括他们对中国的偏见。她的《深入西藏之旅》已经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,另一本书《发现西藏》由法国东方书局与浙江出版集团联合出版。这两本书中,索尼娅像一个人类学家,从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、带着西方人的眼光,到用亲身经历去感知今天的西藏,最终与这片土地结下深厚情谊,从此致力于向西方人讲述她眼中那个更加真实完整的西藏。

索尼娅的信念大概与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。她早年获得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希腊哲学深入学习文凭(类似我们的硕士学位),之后在巴黎十二大获得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。从1997年开始,她就为法国《人道报》、《新观察家》等媒体撰写稿件,并且游历了不少亚洲的地区与国家,例如中国的西藏、新疆、甘肃,亚洲的日本、印度、尼泊尔、印度尼西亚等。要约索尼娅并不容易,她非常忙,每周不仅有满满的教学安排,还有写作和出版计划,因为今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。在索尼娅的个人博客里,她用一张类似星系的布局图来介绍自己,从兴趣到职业一目了然,让你明白这绝对不是一个掉书袋的哲学家。相反,对认识论的偏爱让索尼娅对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好奇,也给了她看待“他者”的另一种方式。现实中的索尼娅,身体力行地打破各种偏见,并且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,影响与她有交集的人们。

索尼娅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表达方式:她给人天生的亲切感,温和健谈,天然质朴,但她的个性却能让你时刻感受到。例如,她在大学教传播学的硕士课程,每个学期开课时,她从不刻意介绍自己,而是直接开始给大家讲课。这样下来,每到第三、四节课,一些学生就会按捺不住,质问她为什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,上来就开门见山的介绍、甚至吹捧一番自己?对此,索尼娅总是很镇定,她表示无意于向人刻意展示自己的经历,如果对她感兴趣,有关她的信息都在个人博客上,随时可以查到。索尼娅认为,一名老师即便再出名,如果课上的没意思,那也很遗憾。相反,如果学生对课程内容非常感兴趣,那么老师的成就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。索尼娅显然是后者,事实也证明,她的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。

索尼娅告诉我,在她教学的学校里也有许多年轻的中国学生,曾有一次,一名中国学生找到她,表示自己来到法国后,发现自己曾经了解的关于西藏的知识好像都不对。对此,索尼娅语重心长的回答了这名中国学生:“你要注意自己说的话,因为这未必是你内心的想法,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你所在的社会或团体给你的压力,因为你渴望融入学校,融入当地,所以你才会认为自己曾经认识的是错的。”更重要的是,索尼娅强调,那些渴望融入法国的年轻中国学生并不了解法国社会的历史,更不知道法国人为什么会对中国抱有偏见,因为这些年轻人还来不及提出问题,他们才会急于接受法国人灌输给他们的想法,抛弃自己曾经的认知,这样的结果,就是这些年轻人突然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立场,不知道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。研究认识论的索尼娅深知,法国人的观点未必都对,但年轻的中国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,这才是问题所在。

索尼娅的梦想之一,是能够开设一门专门教授如何理解“他者”文化的传播学课程。目前,她在自己的教学中已经开始实验。在她看来,理解“他者”,就是要学会通过事实去理解问题。索尼娅比较难以接受的是,法国人在批评中国时,总是忘记这是一个人口近乎14亿的国家。“如此庞大的人口和领土,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与地区差异,这些是法国人想也不想的”,她感叹道。许多法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,仅仅根据媒体的立场,对中国抱有负面印象,这也是她致力于要把自己在西藏、新疆和甘肃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出版的原因。在《发现西藏》一书中,索尼娅谈到当地的双语教育让年轻的西藏人对未来有更多想法,不再只是选择务农或当喇嘛,这说明发展教育正是尊重文化的见证。此外,索尼娅也以人类学的好奇心,记录下西藏如何在工业化与农业并行的道路上面对发展的挑战,其中包括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,这正是世界上许多地区都会经历的过程,却被西方刻意特殊化理解了。

然而,索尼娅的信念也遭遇过很多挑战,当她带着西藏旅行的书稿去找出版社时,很多法国人都让她吃了闭门羹,仅仅因为她呈现的是一个不符合法国人“想象”的西藏。索尼娅给我举了一个例子,她曾向一个法国出版社投稿,尝试争取这家出版社提供的奖项,然而得到的结果竟是,这家出版社告知,未来不再接受任何来自她的书稿。索尼娅平时也关注有关中国的出版物,多年以来,她一直在购买各种与中国相关的法文著作,但她惊讶的发现,至今为止,她买到的书籍几乎都是批评性质的。法国出版界的封闭状态最终让索尼娅决定成立自己的出版社,并且取名为“丝绸之路”,她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,让与她类似的声音能够有机会打破冰冻,浮现出来。

教课、写作、出版,这就是索尼娅每天的生活,充实而忙碌。记得两年前,我曾在巴黎与她喝过一次咖啡,那时她也感叹法国社会的封闭与对中国的偏见,言语中似乎有一些失落。如今,随着教学任务加重,工作更加忙碌,我反而觉得她自信和轻松了许多,也许恰恰是在与年轻人的接触中,她感受到了潜移默化改变的可能。就像她对那名中国年轻学生说的那样,不要因为渴望被法国社会认可,就急于抛弃自己曾经的认知。同样的,对于法国学生,索尼娅会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中国。例如,最近她带班里的法国学生参观中国驻法国大使馆,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并不在乎,甚至不感兴趣,然而在亲自参观了修缮一新的大使馆官邸后,无不跃跃欲试欣喜不已,有的学生感叹使馆工作人员的法语说得极好,有的人被大使馆的建筑与装潢震撼,有的则被讲解员漂亮的衣饰吸引。索尼娅看着这些法国年轻人的转变,感到很满意,在她看来,体验就是最好的教学。确实,就像许多人说过的那样,如果你曾经来过中国,你就会爱上这里。也许制造体验,才是改变观念最有效的方法。

©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。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© 非商业目的使用,遵循 CC BY-NC 4.0,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:www.001france.com 法国中文网

推荐浏览

德国之声 2023-12-28
继法国总统马克龙之后,数十位法国名流在一封联名信中力挺德帕迪约,称这位著名法国演员在面临“仇恨的洪流”。有女权活动家反击说,签署联名信的人在“否认现实”。德帕迪约近年来争议...
欧洲时报 2022-12-01
法媒francelive报道,法国经济学家皮埃尔·康萨尔迪(Pierre Concialdi)研究了2022年法国“体面”生活所需的月收入水平。毫不奇怪,这一数额远高于最低...
欧洲时报 2022-11-14
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(INSEE)于11月10日公布的一项研究,法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,且男女性之间差距正在缩小。法国《回声报》(Les Echos)报道,法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人...
张冬方 2022-11-14
法国和德国并非如外界所解读的那样渐行渐远,而只是,马克龙期待着来自德国搭档的热情回应,可他遇到的两位搭档,偏偏都如此冷静。降温、疏远、渐行渐远,这是这段时间各大媒体对法国和...
法广 2022-11-06
2022年龚古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读者不太熟知的女作家布丽吉特· 吉罗(Brigitte Giraud)。获奖书籍为《活得太快》Vivre vite。作品描述了她同伴在199...
法国媒体 2022-10-31
法国总统马克龙矢言实施退休金改革,2031年前,请领全额退休金的最低年龄,将从现行的62岁逐步提高至65岁,意味年轻世代将得工作更久。马克龙接受“法国第二电视台”(Fran...
法国媒体 2022-08-29
法国政坛向来具菁英主义色彩,领袖皆出自屈指可数的高等学府。然而近年来,菁英治理因改革不彰饱受批评,连政治菁英都弔诡地高喊“反菁英”口号,企图屏弃学历迷思,主打务实作为以唤回...
环球网 2022-08-11
梅朗雄:台湾问题没有其他出路,中国人的问题只能中国人自己去解决“我对梅朗雄所言并不吃惊,佩洛西访台的确是一种挑衅。”据法国《20分钟报》9日报道,“不屈法国”党领导人梅朗雄...
欧洲时报 来米 2022-07-18
法新社7月6日报道,根据《挑战》(Challenges)杂志最新发布的排名,法国最富有500人的资产在一年内增长了5%,跨过了1万亿欧元的象征性门槛。奢侈品巨头路威酩轩集团...
欧洲时报 贾言 2022-07-14
根据联合国此前的数据,法国人侨居海外的数量在20年内增加了52%,4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(增加了89%)。根据法国官方数据显示,疫情前有250万法国人居住在国外,法国人海外侨...
海外网 2022-07-09
7月7日,法国食品银行联合会(FFBA)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,2022年第一季度,其接待的食品援助受益人增加了4%,有孩子的家庭尤其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,面临食品匮乏困境。据法...
欧洲时报 贾言 2022-07-04
法国国家统计局(INSEE)称,在法国,领取食品援助受益者的平均年龄为44岁,妇女占近三分之二。由于疫情危机,更多的学生也在寻求食品援助。法国BFMTV电视台报道,根据IN...

推荐浏览

法国中文网

www.001france.com

CopyRight 2024